吃,常被看做一件挺俗的事儿。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吃,整天琢磨吃,就难免被周围人说成是个“吃货”,带几分玩笑,也暗含些讥讽。然而世事有变,这几年电视上美食节目大行其道,加之网络语言的强大生命力,“吃货”一夜之间华丽转身,成了爱美食、懂生活的朋友自嘲或互称的流行语,表明的是一种温情随性的生活态度。
饮食,是一切文明的基础。它最牢固,也最顽强。当你回味着那些酸甜苦辣,往往更为留恋吃东西时的某种意境和心绪。萦绕于心头的滋味,隐匿着属于自己的甘香或苦涩,人世间是无法买到的。于是有了这本活色生香的“辞典”,为那些销魂于碗筷之间的“吃货”。
《吃货辞典》以80多篇精致散文介绍了中国天南地北的几百道大菜小吃,无论是在家吃个舒坦,街边吃着随意,还是上饭店吃个名气,都饱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情。更有近百幅绝美手绘插画为“辞典”增色,7种趣味书签为“吃货”添香。
其实,“吃”这件事原本不俗,讲究饮食恰恰是一个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,是对大自然所赐的敬畏和珍视。况且日久天长,润物无声,吃也融进了我们的习俗和文化里。比如,当被问及家里有多少人时,我们回答的常是“三口”而不说“三位”。若是随便翻开一本辞书,不论是《说文解字》还是《现代汉语词典》,按偏旁部首来分,“口”字旁的字几乎都是最多的。它们不仅被用来描述吃态,也用来表达情感,古往今来丰富而灵动的日常生活因而跃然纸上。再看看我们的文学名著,《水浒传》里到处豪吃,《红楼梦》中满纸细品,就连讲述和尚取经的《西游记》也常常用这么一句话引出故事:“徒儿呀,为师有些饿了,你去化些斋饭来吧!”
从过往的经验来看,人们通常按照食物的品位和成本赋予不同的食物以不同的符号意义。越是稀缺和美味的食物,在意义的等级系统中越是占据较高的地位;反过来,那些寻常和普通的食物,只能在意义的等级系统中获得较低的地位。“吃货”要想“更上一层楼”,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,也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生活格调。
“吃货”对美食的追寻和渴望,实际上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“吃货辞典”带给读者的,不仅有“美食地图”,还有对美食的社会审美和文化解读。人们品味美食的酸甜苦辣,也是对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的感悟和回望。从这个角度上说,“吃货辞典”用真诚的态度和真实的力量打动人心,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和认同,实现了供需双方的互惠共赢。
人们常说饮食文化,而文化无非是先人约定俗成的千百年的规矩。假若有一天,我们吃饭的方式都被彻底改变了,祖先所创立的灿烂文明远离了人间烟火,或作为文化遗产束之高阁,或为小众所把玩,那到底是可喜呢,还是可悲呢?
因此,许多人试图用文字记录那些最乡土也最普通的吃食,那才是我们文明的根本。
作者崔岱远,饮食文学作家,曾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美食节目学者嘉宾。近年来出版的《看罢西游不成精》《京味儿》《京味儿食足》《京范儿》等作品,无不蕴含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情。
评论